共享經濟顯然時下成為一波萬馬奔騰的洪流,資本追逐的寵兒。幾乎一夜之間,各種小黃車、小橙車遍布諸多城市街頭,徹底改變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再聯想到之前的滴滴打車,以及正在市場培育期的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可以說,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正在暴風驟雨般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共享模式很火,那么農業公司或者創業能否借鑒共享模式呢?共享經濟能不能植入到農業中?又有哪些地方,會成為共享經濟爆發的焦點?也許你會說,什么高大上的共享經濟?不就是出租么,農機出租不就是共享經濟!如果這樣理解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那這輩子別想賺錢了。
農業共享經濟,玩法遠超我們的想象
為什么說共享農業商機巨大?天策行策劃專家董長德指出:
首先是市場需求強烈。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后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的需求增加;現代農業新業態對農業資源提出了新需求;信息不對稱帶來優質農產品供需脫節。
其次,供給充分,剛需不平衡。大量分散的農業機械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大量分散的、海量的農業信息資源或者是涉農信息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了嗎?當然沒有。
第三,就是發展分享農業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從技術上看,網絡、數據、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現代物流技術的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支撐分享農業的發展。在文化基礎看,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可以說共享農業即將迎來新的機會爆發點。從資金條件看,許多人認為互聯網資本市場在 2016年進入寒冬,但讓人吃驚的是共享經濟領域去年的風險投資總額比上一年增長了130%。換句話說,資本對于分享經濟的熱度一點都沒有降溫。
個人認為共享經濟進入農業領域,一方面淘汰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還要真正做到“共享”,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真正起到幫助作用。“共享經濟”模式,最基本的就是拿出私有財產,資源或者信息,與用戶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增加資源的利用率。從行業數據分析看來,共享經濟+農業,未來商機有三大方向:
1、農機資源如何“物盡其用”
農機產品的功能比較單一,時間限制明顯,作業范圍也有限制,這些特點限制了共享農機的發展,但并不證明沒得玩。當前農機主要由個人購買,由于時間功能作業范圍等限制,許多農機都是使用一兩個月,放在家里十個月。而我們農村市場許多大型的農機具并不是一個小家小戶能承擔的起的,這個痛點,我們要抓住。 共享農機的實現,目前有些玩法的構思就可以借鑒,曾經有專家這樣理論過:比如找十個承包一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每戶投入十萬元入股,購買相應價值的農機產品,農機優先供給入股者使用時僅需支付人工油料折舊等費用。這個玩法看似沒有什么賺頭,如果說我們根據農機的使用時間合理分配,把北方的農機使用權賣到南方去,南方再找十個大戶,用同樣的十萬元入股的方式共享農機使用權,不同區域的農機合理搭配,那這個玩法會是,一毛錢不花,通過對農機在不同區域合理的利用,就可以成功的獲取億萬元的資金。這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共享經濟的奇妙之處,我們不能把目光局限于一時一地,中國縱跨寒帶溫帶熱帶的廣闊空間給了我們龐大的市場,如果這個運作得當,在中國鼓勵土地集中化的時代,將是農業的又一個獨角獸。但我不認可,種植大戶或者專業農場主能買得起農機,也能用的起,更有作業空間,何必為一點小利而耽誤他們購買農機的真正意圖,大不了新買機具用到三年以后淘汰更新。
2、共享思維開啟土地利用新時代
在國內,經過三權分置、取消農業戶口等一系列意見發布以后,土地流轉的這個話題也不那么敏感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共享的平臺。城市周邊農場主的閑置土地放到網上租賃,而想要圓一個農田夢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賃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種,每天像農民一樣吃上自家種的有機蔬菜。土地共享,讓每一個人都可能擁有自己的私家田園和農產品特供渠道。出租農田收獲權的同時,也實現了糧食定制化,按需生產的共享模式,常常在稻苗剛插秧時,大米就被預訂一空......
3、農業“科特派”共享經濟驅動者
2017中央一號文件中有一條關于強化農業推廣的意見,其中提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造一批‘星創天地’。”如果單獨看,這也許只是常規的一項內容而已,但如果以共享經濟的角度思考,這里面也蘊含著改變傳統農資格局的“大陽謀”。我們都知道,農資是為農業種植服務的,具備專業性復雜性,老百姓在目前琳瑯滿目的品牌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并不容易,當前的農資模式是農資零售承擔推薦和農技服務的職責,在利益的驅動下,這種選擇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為農民考慮,這也是目前農資亂象的根源所在。
如果一號文件的推動卓有成效,由政府認定的科技特派員幫助農民選肥選藥,而這種選擇是依據種植需求,并不局限于農資產品的品牌和價格,那農資零售的末日就要來了。在一號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是政府推動,卻是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那機會就來了。做得好的單位和個人完全可以融入進去,成為共享農技的受益者。
除了上面所說的,還有農村勞動力資源如何“物盡其用”,別看農村人口多,農忙季節都缺人手,共享經濟也許能解決農業勞動力時間、地域分布不均勻的問題。根據農業農忙和農閑的季節規律,可以實現忙時務農,閑時進城務工的格局。現在市場上缺乏的是農民職業培訓、農村勞動力供應和需求匹配的平臺。
當前,圈子里面流傳這一句話,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平臺。因此,如何把公司或者項目做成平臺,讓客戶、用戶、渠道商、代理商能共同做大做強,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大趨勢。
農業產業是一個大盤子,僅農資一項就有超過兩萬億的市場,假如農業行業能出現一個遵循共享機制,玩轉共享經濟的平臺,估值超萬億都有可能。但這并不是我們瘋狂的理由,雖然共享模式都遵循體驗重構、價值重構、連接重構的原則,但有一點可以清楚的是農村玩法跟城市不一樣。